糧食危機有多近?台灣拜耳發揮科技力 拉近糧食永續願景

全球氣候持續暖化,糧食生產量也隨之劇烈變化,預估到本世紀末,全球約1/3的糧食將面臨生產風險;同樣的,台灣也將面臨相同的困境,根據我國農委會出版品《農政與農情》(第292期)內資料顯示,每年農業受氣候災害影響,經濟損失高達10-180億元不等。

氣候變遷導致糧食匱乏,已成為全球化的議題,我們該如何看待和應變?《倡議+》邀請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與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主管Daisy Tu(杜月惠),針對「氣候變遷、糧食危機、數位農業、國際趨勢」進行對談,與我們一起探討充滿挑戰的「糧食永續」課題。

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(左)與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主管Daisy Tu 杜月惠(右)針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進行討論
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(左)與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主管Daisy Tu 杜月惠(右)針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進行討論。

 

Q1: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是連動的,甚至與民生息息相關,但對於多數民眾而言,很難第一時間連想到,想請教2位,關於「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」的發現、觀點、看法?

彭啟明:每年全世界都有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問題,像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澳洲,去年乾旱、今年洪患,農作物無法正常生長,使得糧食價格上揚。極端氣候影響農作物價格的情形層出不窮,只是多數人沒想過背後的根本原因,像在台灣近年來菜價波動很厲害,有些菜還會突然吃不到,也是氣溫遽變造成的。

未來的氣候變遷一定會比我們想像中更嚴重,對糧食生產也會造成直接衝擊,而且會非常快。糧食危機不只會造成民生問題,政經也可能受到影響,像之前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,就和跟糧食短缺造成物價上揚相關。

彭啟明認為,接下來氣候變遷的速度會越來越快,對民生影響也會增加
彭啟明認為,接下來氣候變遷的速度會越來越快,對民生影響也會增加。

 

Daisy Tu:沒錯,其實氣候變遷對糧食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,需要大眾多加關注。像去年上半年台灣雨量十分稀少,西部田區缺水導致水稻休耕、農作物失收、物價上揚;還有前陣子的蛋荒,也和天氣極端變化息息相關;另外,有一些農作物受氣候影響,近年病蟲害變得不一樣,也會使產量減少,這些都是氣候變遷造成的問題。

可能民眾會想說今天這項食物短缺那吃別的就好,但台灣的糧食自主率只有32%,非常多東西是仰賴進口的,當糧食生產國也出現糧食危機,譬如澳洲火災乾旱時,有很多農作物無法照常生產,他們就可能會降低出口,部分糧食進口國已經開始注重如何自給自足,或許台灣也應該往這個方向前進。

 

Q2:當氣候變遷在短時間很難逆轉,「糧食永續」與數位農業手段,會是很重要的未來發展,2位又是如何看這項趨勢及想像?

彭啟明:未來人們因應氣候變遷,不能用傳統的方式去面對,假設等到農作物自然演化適應氣候,人類可能早就餓死了,農業如果能透過科技創新來提升生產力,我認為是很好的事情。

若能透過科學來改變傳統農民的經驗和習慣,對「糧食永續」來說會是很好的助力。譬如農業用水可以透過人工智慧管理,我前陣子看到雲林有利用AI監控的養殖魚塭,除了節省水資源之外,也讓魚的餵養更有效率。

農作物應該也能利用科學的方式控管,從育苗開始,到最後收成到採銷,其實都能利用數位化管理,就氣候變遷的速度來看,可能要再加快科技介入的腳步。

彭啟明認為,接下來氣候變遷的速度會越來越快,對民生影響也會增加。
彭啟明表示,企業能透過科技協助農民提高生產力。

Daisy Tu:的確是這樣,隨著全世界人口不斷增長,如果想長期保障糧食供應,最終還是必須想辦法提高農業生產力,但要如何使農民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,充分利用他們的田地,會是一項很大的挑戰。

但就像彭博剛才所說,農業可以利用科學的方式來提高生產力,像我們拜耳便是透過科學技術優化種子、改良植物性狀,或是開發對環境更友善的生物作物保護產品來協助糧食永續,同時也利用適合的數位工具進行數據分析,協助農民妥善和永續地運用資源。

 

Q3:相較於歐美國家,台灣在,「糧食永續」與數位農業手段,仍有很大進步空間,政府鼓勵農民多方嘗試,而企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?

Daisy Tu:拜耳對糧食永續的議題非常注重,我們最大的願景就是「全民健康、無處飢荒(Health for all, Hunger for none.)」,也設立在2030前要達成的永續目標,支持中低收入國家的 1 億小農養活自己和他人,像在奈及利亞、肯亞和衣索比亞利用數位化技術,協助小農耕種,目前來說有很不錯的進展。

在台灣我們透過舉辦拜耳創新獎,鼓勵大眾運用數位科技,協助增進人類健康與農業永續,也和新創社會企業合作舉辦活動,關注糧食永續的議題。

例如永續農業有台灣引進亞洲唯一的先知稻,這項先進農業技術我們目前已經運作8年,農友們一開始當然也會有疑慮,但我們直接到第一線去溝通了解,並且協助運用這項技術,讓農民不因天氣因素影響或病蟲害而造成欠收,穩定糧食供應,並且降低農藥使用減少環境負擔。

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主管Daisy Tu和大家說明「全民健康、無處飢荒(Health for all, Hunger for none.)」的企業願景
台灣拜耳作物科學部門主管Daisy Tu和大家說明「全民健康、無處飢荒(Health for all, Hunger for none.)」的企業願景。

彭啟明:其實台灣的年輕農民,都很願意接觸新科技,政府也一直鼓勵創新及提供補助,但目前仍處於小規模的示範階段,第一個原因是台灣農地較小、經濟規模不高,第二個原因是沒有完整「生態系」。

台灣農業創新能力很強,但整個產業鏈缺乏整合,當少了媒合平台,數位農業就無法全面性展開,這就是政府、企業可以扮演的角色,其實台灣農業有許多好故事,相信企業也喜歡走進土地,由企業領頭打造一個完整「生態系」,台灣的數位農業就有機會快速發展。

 

Q4:承第1題,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,對於多數民眾過於遙遠,台灣拜耳又如何強化員工這方面的使命感、持續提出創新點子?

Daisy Tu:我們去年就讓員工自主提案,進行「幸福果食X稻田裡的餐桌計畫」,選在秋收時節,帶著台灣拜耳員工們走進田裡,了解生態多樣對環境的重要性,也理解如何協助農民透過新科技克服環境與蟲害問題,見證最短食物里程,未來挑選食材,也多以在地當季食材為優先,達到飲食的節能減碳。

透過這樣的過程,強化員工對於公司在做「糧食永續」這個議題上有多一點認知,因為CSR企業社會責任不只是企業的事,員工也是其中的一份子。

Daisy Tu指出「糧食永續」不只是口號,也希望員工能親身參與
Daisy Tu指出「糧食永續」不只是口號,也希望員工能親身參與。

另外,我們也觀察到,台灣的作物產銷其實沒有建立很好的產業鏈,受到氣候影響因素,菜價常常暴漲暴跌,而當價錢很高的時候,農民卻不見得受惠,我們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協助縮短產銷的距離。

或許能成立一個平台,運用科技讓消費者或是企業端可以更清楚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,對台灣農業糧食永續會是很好的發展方向。

 

Q5:氣候變遷已經成為全球議題,拜耳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也屢次獲得外界肯定,但仍持續追求進步,這次彭啟明博士難得與台灣拜耳同場交流,有沒有一些建議呢?

彭啟明:就我看來,拜耳可以更積極跟社會大眾溝通,讓人們知道在農業耕種技術上,拜耳有更多不一樣的工具供選擇。像是剛剛有提到的先知稻、對環境更友善的生物作物保護產品等等,可以協助農民們面對氣候變遷,而且也能確保不危害人類,這點非常重要。

還有,目前農委會宣布2040年要淨零碳排,要如何讓減碳效率更好,這需要台灣拜耳很大的幫忙,因為農業耕種技術的改變對減碳是很重要的。

彭啟明(左)對台灣拜耳提供永續議題相關建議
彭啟明(左)對台灣拜耳提供永續議題相關建議。

Daisy Tu:我們會持續讓大家知道先知稻的優點,也會繼續朝友善農耕的方式發展。而關於碳排放降低,拜耳其實已經有在執行中,也期望在2050年能在自己的生產基地實現氣候中立,並減少整個價值鏈中的碳排放;農民在使用我們作物保護產品的過程中,也能減少30%溫室氣體足跡;同時,減少30%作物保護產品對環境的不利影響。

 

Q6:氣候變遷造成的糧食危機,台灣無法置身事外,請教2位,認為未來有什麼挑戰?以及會有什麼建議?

彭啟明:許多產業非常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技術,例如大型科技產業用各種新的技術降低機房用電,但農業這塊在科技使用上還是比較少,不過糧食供給穩定對台灣來說極具重要性,所以我們不能單用傳統方式來看。

很多企業其實很想要幫助農業發展,但如何能減少一窩蜂現象,讓土地價值能長久永續的提升,需要更好資源盤點和平台。

Daisy Tu:大家對氣候影響造成的糧食危機關注度不夠高,還不清楚這對人類是很重要的一個議題,加上農業與辛勤劃上等號,需要大量勞動力、日曬雨淋,導致年輕一代不願意投入農業。

台灣拜耳希望未來可以替農業注入更多新氣象,成為農友們的優質夥伴,持續提供創新產品及綜合解決方案,希望有更多青年願意從事農業,一同確保糧食永續和面對未來的挑戰!

 

資料來源:聯合線上倡議部 糧食危機有多近?台灣拜耳發揮科技力 拉近糧食永續願景 | 新社會 | 倡議家 (udn.com)